内容摘要:在首都博物馆,研究人员将一件陶罐放置在特殊改装过的体视显微镜下准备进行观察分析。采访过程中,杜侃多次提到, “科技,不是让文物返老还童,而是最大限度地让文物延年益寿。
关键词:文物;先进技术;首都博物馆;检测;分析
作者简介:
首都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里,一件明代青花鱼藻纹大缸倒扣在工作台上,一位工作人员穿着白大褂,手持一把“枪”式检测器,对准缸口处“大明嘉靖年制”的款识,按下检测键。
眨眼的工夫,这台体量与地铁手持安检仪相仿的设备,已经开始“格物”——小显示屏上,快速交替闪现红、绿两色谱线图,一组组数据涌出来。
90秒后,设备给出了最终答案——一张元素成分谱线图,还有一组元素含量比例的数据。首博研究人员杜侃解读:“钴元素的含量与明代青花瓷特征符合。”
“同样是蓝色,有时候是铜离子显色,肉眼很难分辨。通过设备辨别,未来补色的时候,材料就会更加‘原汁原味’,力争老料原工艺。”首博瓷器修复专家吕淑玲戴着白手套,站在一旁讲解,“如果单纯修补这件开裂的大缸,需要三个月。但随着科技手段的介入,针对这件文物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第四个年头。”
很多研究,是依托杜侃所在的部门完成的。今年,该部门从原本的技术部更名为“保护科技与传统技艺研究部”。
在这座博物馆,“跨界”文博领域的科技花了10余年时间,得以“冠名”。“最初的科技设备都是大件儿,一间实验室就能摆下一两台设备。”杜侃带着记者到实验室一探究竟。
“这是激光共焦拉曼光谱仪,可以对有机及部分无机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测定分子结构,比如对绘画的颜料、陶瓷的釉料等进行分析”;“X射线衍射仪,可以测定文物和腐蚀物种的晶体化学结构,比如青铜锈蚀产物、出土纺织品上的结晶盐等都可以通过这台设备进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文物可以被放大10万倍以上,从而对其构成的元素进行分析,还可以拍摄丝织品单丝上的局部现状电子照片”……
一台又一台名字拗口、高端的设备,都是成熟的技术成果。杜侃解释:“我们面对的文物,动辄数百岁,必须精心伺候,容不得一点马虎,所以无论是修复、还是前期的研究都需要用最稳妥、最成熟的技术。”